業務咨詢:13809042500
銷售座機:025-85581709
地址:南京市棲霞區科創路1號金港科創園綜合樓11樓
15年頒發的《中國腦卒中一級預防指導規范》(以下簡稱“指導規范”)指出,腦血管病目前已躍升為國民死亡原因之首,其中腦卒中是單病種致殘率最高的疾病。根據國內外研究,腦卒中可防可控,對腦卒中危險因素進行積極有效的干預,可以明顯降低腦卒中發病率,減輕腦卒中疾病負擔。
高血壓。高血壓是腦卒中的高危因素之一,超過半數的腦卒中發病與高血壓相關。亞太研究團隊(APCSC)研究顯示,血壓水平與亞洲人群腦卒中密切相關,收縮壓每升高10毫米汞柱,亞洲人群腦卒中發生風險增加53%。
長期血壓高于生理水平,易造成血管內皮的損傷,脂質沉積,血管平滑肌增生,動脈粥樣硬化等病理改變,從而引起血管脆性增加,變窄變硬,形成血栓。而血栓、血管變窄等正是誘發腦卒中的關鍵因素。
對正常人而言,建議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定期測血壓,并建議改善生活方式調控血壓水平,堅持低鹽攝入、戒煙少酒、適當運動、充足睡眠等生活習慣。而對于高血壓高危人群,我國目前開展的臨床試驗,主要以二氫吡啶類鈣通道阻斷劑作為腦卒中一級預防藥物。高血壓指南對于腦卒中一級預防也以鈣通道阻斷劑為主,但這些需在醫師指導下進行個體化治療。
對于罹患過腦卒中的患者,調控血壓的意義則比普通人群更重要。研究顯示,各類降壓藥物的使用均可有效降低腦卒中的復發和死亡風險。
糖尿病。近30年,我國糖尿病患者顯著增加,患病率增加了近20倍,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90%以上。研究表明,糖尿病患者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年齡更低,不同年齡段的缺血性腦卒中發病率較非糖尿病患者也顯著增加。對2型糖尿病的治療可以明顯降低腦卒中的發病。
2型糖尿病患者體內胰島素抵抗、糖和脂類代謝障礙以及小血管損傷等都加速了動脈粥樣硬化進程,同時由于凝血機制異常易導致血液黏度增加,促進血栓形成。這些都可能間接誘發腦卒中。
對正常人,建議定期檢查血糖、糖化血紅蛋白以及糖耐量。對糖耐量異常者,建議改善生活方式,包括低糖飲食、體重減輕7%、每周中等強度運動(快走、慢跑、劃船、爬坡和功率自行車等)不低于150分鐘。
對于已經罹患腦卒中的人群,必須檢測血糖水平。血糖升高不僅可能源于糖尿病,也可能是腦卒中應激反應性高血糖。不管是否是糖尿病患者,腦卒中發病時高血糖必須盡快得到良好控制。腦卒中期間,血糖上升越高,預后越差。
血脂異常。血脂異常包括膽固醇或甘油三脂水平異常升高,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。研究發現,亞洲人群總膽固醇每升高1摩爾/升,腦卒中發生率增加25%。降低膽固醇是缺血性腦卒中預防的重要措施之一。
目前認為藥物治療是降脂治療中最主要的治療手段,常用降脂藥物有他汀類藥物、煙酸、樹脂、膽酸螯合劑、膽固醇吸收抑制劑等。其中,他汀類藥物的長期使用可使首次發生腦卒中的風險降低20%左右。同時,應注意日常飲食,堅持低油脂、低熱量攝入,以粗糧代替精加工糧,多食用新鮮蔬菜。
心臟病。研究顯示,約1/5的缺血性腦卒中是由于心源性血栓造成的。相比非心源性腦卒中,心源性腦卒中的患者入院時神經功能損害更為嚴重,預后也更差。
在臨床中總結發現,心臟病引起腦卒中主要有兩個途徑:一是心臟自身的病變或心臟瓣膜、心室壁及心室腔內的血栓,進入血液循環,阻塞了腦部血管造成腦栓塞;二是由于嚴重的冠心病、心功能不全等,導致心臟輸出量減少,腦灌注不足,腦部缺血,進而發生腦血栓。
建議40歲以上的成年人定期體檢,盡早發現心臟病。已確診的心臟病患者,應積極配合醫生治療,同時采用體育、飲食、藥物及病因治療等綜合措施。部分房顫患者可以長期使用華法林或抗血小板藥物治療。
頸動脈系統疾病。研究發現,無癥狀的頸動脈狹窄與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風險呈現正相關。經檢查后證實頸動脈狹窄程度為中至重度(50%~99%)的無癥狀頸動脈狹窄患者,他們每年腦卒中風險為1%~3.4%。藥物治療可使無癥狀頸動脈狹窄患者的腦卒中發病率降至1%以下。
頸部血管超聲檢查能夠判斷腦、頸部血管狹窄病變的程度和范圍,是確診頸動脈疾病的重要檢查項目。
建議定期體檢,密切關注頸動脈系統疾病,同時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,堅持低鹽、低脂、低熱量的飲食習慣?;加袩o癥狀頸動脈狹窄的患者應積極配合治療,穩定斑塊,每年復查,必要時進行外科手術治療。
心腦血管檢測儀——經顱多普勒